車載式油井套管加藥裝置研發投用
時間:2018-09-28 14:55
來源:
作者:張學木
油井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產運行后,產出原油的蠟成分會附著到油管壁和抽油桿上,造成抽油桿與油管之間的空隙逐漸變小,液體流動的阻力逐漸變大,從而導致油井運行過程中抽油桿承受的摩擦阻力增大、電機電流增大,浪費了電能,嚴重時會燒壞電機或造成抽油桿斷。
為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通常采用在油井套管上安裝一個加藥裝置,定期向油井油套空間加入一定量的藥劑,藥劑在自重的作用下,向井底運動到油層,隨油層中的原油在深井泵的作用下抽吸到地面上來,在油層到地面過程中與油管內的原油不斷發生反應,從而達到稀釋油管壁、抽油桿上的蠟或粘油的作用,并將稀釋后的蠟或粘油排放到地面流程中,減輕蠟或粘油在油管內壁或抽油桿的附著速度。
常規處理方法
現在生產中普遍采用套管加藥劑的辦法是:將一節 3 寸 1 米長的高壓管線,一端焊接有彎頭和卡箍頭,該端與油井套管閘門采用卡箍連接;另一端焊接接箍頭,在接箍頭采用絲扣連接有和尚頭。 使用時,將該工具豎直安裝在套管閘門上,擰下和尚頭,向管線內加入藥劑,擰上和尚頭,關閉和尚頭上的壓力表控制閥門和放空閥,打開套管閘門,套管內的套氣進入工具內,在重力的作用下,藥劑注入到井內,關閉套管閘門,打開和尚頭上的放空閥,放掉工具內的壓力,擰下和尚頭,進行二次加藥操作。反復進行幾次,直到加藥操作完成,見圖1 所示。常規處理方法存在幾個缺點。由于加藥裝置采用高壓管線設計,重量比較重,需要 3 個人進行操作,兩個人抬著工具,一個人進行與套管閘門的對接;每次加藥完畢后,為了防盜,需要將工具拆除回收,整個操作勞動強度大;加藥過程中還需要重復進行放空和加藥操作,一般需要重復操作 4 次左右,整個操作時間大約 2 個小時左右,時間比較長;由于工具整體大約1米3高,加藥口位于最上端比較高,每次向內加藥比較困難。 鑒于以上情況,采油廠員工自行研制車載式加藥工具,以求減少繁瑣復雜耗時的工作流程。
作原理及應用原理
該工具設計為直接將 8 寸 1 米的高壓管線安裝在車斗上,兩端焊接堵頭,在工具的上端安裝有壓力表接頭、放空閥、加藥閥,管線堵頭一端上部安裝有回氣管線,下部安裝有進油管線,兩管線的另一端安裝有卡箍頭。使用時,將卡箍頭與套管閘門相連接,打開放空閥和加藥閥, 向加藥裝置內部加入藥劑,加滿后關閉放空閥和加藥閥。打開套管閘門,注意觀察壓力,藥劑順著進油管線進入油套環行空間內,套管內的套氣沿回氣管線進入加藥工具內,完成置換。加藥完畢后,關閉套管閘門,打開放空閥放空,圖 2 應用原理圖拆除套管閘門與卡箍頭直接的連接,加藥完成,見圖 2 所示。
新工具實際操作 提高效率明顯
由于該工具直接安裝在車斗上,當油井需要加藥時,將工具直接拉到該井井場上,取下卡箍頭與井口套管相連接即可,不需要將工具卸下,所以使用該工具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縮短了操作的時間,由過去 2 小時縮短到 40 分鐘左右。現在,將原來需要三名男職工的操作(兩人搬著加藥裝置,一人進行井口對接后操作),改為只需一名職工即可完成(一人拿著卡箍頭直接對接操作),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該工具還有個優勢是有效防止油井因油稠或結蠟造成的桿斷或卡井事故的發生,避免了由于桿斷井噴造成環境污染事故或油井上作業事故的發生,延長了油井的檢泵作業周期。 該工具研制成功后,在勝利油田第五采油廠義 65-NG5、義 99-X26C等十余口油井進行加藥操作,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