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星”光耀寰宇
時間:2016-06-02 15:45
來源:
作者:宮柯
地球上的人們遙望太空,肉眼能夠看到的僅是東升西落的日月和少數亮度較高的星辰。每一個常人安眠的夜晚,科學家們則用放大人類視野的天文望遠鏡搜索浩瀚蒼穹,陸續發現了一批在固定軌跡上飄逸的小行星。按照世界天文組織的規定發現者擁有命名權,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批準后公布于世,成為該天體的永久名稱。
中國的天文科學家目前已發現了四百余顆獲得國際編號的小行星,對擁有命名權的新天體分別用我國的科學家、文學家、杰出貢獻者和地域、部門名稱做了光耀寰宇的標記。迄今已有一百多位在科學事業上為人類文明做出卓越貢獻的佼佼者享有這項殊榮,古代的達人張衡、蔡倫、祖沖之、孫思邈、沈括、郭守敬等人天際留名,現代的科學家詹天佑、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陳景潤、袁隆平等人璀璨星空,此外還有文學巨匠巴金、金庸等大師令人敬仰。
油田2015 年11 月25 日,又一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于2007 年9月11 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10231 號的小行星獲國際組織批準,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的名字正式命名。這顆“王德民星”第一次承載著中國石油科學家的風采遨游宇宙,不僅是王德民院士本人的光榮,也是大慶油田的光榮,更是中國石油工業界的光榮。王德民院士扎根大慶油田,長期從事油田分層開發理論研究和持續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科學方法探索,在他的引領下大慶油田突破了水驅開發采收率的極限,應用注聚合物驅三次采油新技術挖掘剩余油的生產潛力,在特高含水期保持了大慶油田5,000 萬噸年產量連續27 年穩產、4,000 萬噸年產量連續10 年穩產,創出了特大型砂巖油田主力采油區采收率超過50% 的世界奇跡。耄耋之年,王德民院士依舊孜孜以求,在化學驅三次采油領域不斷推陳出新,主持研究了三元復合驅、泡沫復合驅等再度提升殘余油采收率,針對大慶油田特高含水后期仍有分散殘余油可供開發的潛力,率先提出了四次采油的新理念,并已開展了聚集油氣降低產出液含水率的同井注采先導試驗。
鑒于王德民院士在油田開發領域的杰出貢獻,國家科委多次頒發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際石油學術組織授予“終生會員”和“三次采油先鋒” 等多項榮譽, 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第十五屆評選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王德民院士的化學驅三次采油發明專利分別獲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挪威等國注冊,他在國際石油論壇上發表的學術論文被世界各產油國奉為三次采油理論的經典。毫無疑問,王德民院士在大慶油田開發50 余年進程中所取得的諸多學術成就,不僅趕超了世界先進水平,而且站到了全球油田開發學科的最前沿,為中國石油工業的迅猛發展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樹立了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光輝楷模。
2014 年,何梁何利基金創立20周年之際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達成共識,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提名為獲該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科學家申請小行星命名。2014 年7 月,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推薦首批申請小行星國際命名的獲獎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名列其中。同年7 月。經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審核,正式向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提出申請。2015 年歲尾,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秘書長段瑞春,代表該組織到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通報“王德民星”國際命名公告。當面向78歲高齡,仍在致力大慶油田高含水后期持續提高采收率研究的王德民院士表達了崇高的敬意,贊譽他是“中國乃至世界油田分層開采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是我國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王德民院士勤勉敬業,功高致偉,享有被世人仰望的榮譽名至實歸。盡管那顆常人難以尋覓的“王德民星”遠離地球,但是造福人類的石油物換星移,人們會在現代文明的感受中銘記天從人愿奉獻能源的科學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