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油田開發過程中,低滲透油井熱洗后,由于洗井液對油層的污染,造成油井產量下降甚至不出液的現象經常發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洗井水進入地層,引起粘土膨脹降低地層滲透率。尤其當我們用清水洗井,而且洗井地層粘土(檬脫石)含量高時,這種矛盾更加突出;其次,洗井水水質不合格,機械雜質含量超標,雜質進入地層造成堵塞,或者洗井水和地層水不配伍,生成沉淀;再次,洗井液攜帶能力差,經過熱洗在井壁上剝離下來的蠟、膠質瀝青、無機鹽垢等雜質不能被順利帶出井筒。
據介紹,目前國內外油田使用的洗井液主要是各種磺酸鹽類表面活性劑,現有的常規磺酸鹽類表面活性劑經不同油田的有一定的應用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使用磺酸鹽的潤濕、乳化性能較差,泡沫的強度及其穩定性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磺酸鹽的結構組成及搭配不夠合理,如磺酸鹽結構中的烴鏈是線型還是枝型,烴鏈的長度,芳基的大小和數量以及磺酸鹽的分子量沒有達到最佳匹配。基于這種情況,以技術創新為手段,研制了不壓井洗井液,實現油井不壓井洗井,現場取得了很效的應用效果。
不壓井洗井液的開發
我們借鑒泡沫壓裂施工中的起泡劑的原理,結合油井熱洗的實際情況,應用含有一定數量的硫酸基和環氧基的兼具陰離子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雙重性質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鈉,與極少量的碳氟、硅氟表面活性劑復配得到一種起泡性能很好的洗井液。具有較強的乳化、潤濕、發泡性能外,還具有優良的抗硬水性和鈣皂分散性,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高效率洗井液。其主要技術性能指標為:外觀:淺黃色粘稠液體; 密度:25℃,1.00~1.10g/cm3;表面張力:25℃(1.0%水溶液)26.8×10-3mN/m;發泡量:≥ 25℃(1.0% 100mL)700mL;半衰期:≥120min。洗井液易溶于水,活性物含量70%時外觀為淡黃色粘稠液體(半透明),當pH值在7時能夠很快水解,但在堿性環境下水解穩定性好。刺激性小,10%溶液刺激指數2.3,適合現場使用,生物降解率為90%以上。
這種不壓井洗井液現場應用情況的好壞,一是取決于洗井液的表面張力;二是取決于洗井液入井后的發泡量。對于油井本身含有伴生氣的,利用伴生氣就能滿足洗井液的發泡量;對于油井不含伴生氣的,考慮地層防膨,我們引入了銨鹽(常用的防防膨劑為KCl),銨鹽是由銨離子(NH4+)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一般為無色晶體,易溶于水,是強電解質。從結構來看,NH4+離子和Na+離子是等電子體。NH4+離子的半徑比Na+離子的大,而且接近于K+離子,一般銨鹽的性質也類似于鉀鹽,如溶解度。銨鹽和鉀鹽是同晶型等。
對于油井不含伴生氣的,需要防膨的,在洗井時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銨,一部分氯化銨受熱分解成氨氣和氯化氫。分解產生的氣體起到了發泡作用,一部分氯化銨進入地層起到防膨作用。對于不需要防膨的油井,在洗井時加入一定量的分解溫度為30℃為碳酸氫銨。
現場應用
現場上推薦的用量為0.5%~1.0%;在熱洗時的10~15m3水中加入洗井液作為前置即可(或者先將洗井從油套環空倒入)。然后進行正常洗井。2007年8月,我們選擇了部分油井進行了洗井液洗井試驗,效果明顯,有效防止了常規洗井導致的壓井現象,而且在洗井水加入洗井液后能有效提高其清洗能力,有效地剝離附著在桿、管、泵表面的蠟、垢等沉積物。
典型井例1: 晉45-9井在2007年3月17日常規洗井,洗井后產液量從16.8m3/d(3月8日至3月16日的平均值)下降到12.1m3/d(3月19日至3月31日的平均值)液面由1386m降至1402m,發生了明顯的壓井現象。8月15日用小熱洗車在向油套環空先加入200Kg洗井液后,用工區小熱洗車完成了洗井,洗井后產液量基本不變,液面由1384m降至1386m,對產油量影響減少2天,增油7.2噸。
典型井例2:晉45-316井表現主要表現為液量低,洗井前后產液量變化不大,動液面在持續下降,主要原因應該是地層能量不足,示功圖也證明這一點。該井用洗井液洗井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看洗井液對供液不足的油井在洗井過程中有無壓井現象,二是看能否對地層進行小型解堵。2007年8月25日應用洗井液對其進行了洗井后,液量也繼續保持原來的水平。液面由1275m升至1266m,對產油量影響減少至2天,增油3.6噸。